说起盛唐诗歌的璀璨星河股民之家,人们总会不约而同地想起那位仗剑天涯、酒壶相伴的诗仙李白。然而在这片星空中,还有一颗被李白光芒暂时掩盖的明星——被后世尊为诗魔的白居易。
与李白不同,白居易并非生于盛唐的黄金时代,而是成长于安史之乱后的中唐时期。这个特殊的时代背景,为他的人生蒙上了一层挥之不去的阴霾。他出生在河南新郑的一个书香门第,幼年因战乱随父亲白季庚迁居宿州符离。凭借过人的才华与勤奋,白居易最终步入仕途,却也因此开启了他充满坎坷的宦海生涯。
白居易的仕途不顺,很大程度上源于他刚正不阿的性格。在朝堂之上,他不屑于结党营私,更不愿阿谀奉承,这种特立独行的作风让他在官场中显得格格不入。当时正值藩镇割据的乱世,朝廷重臣武元衡在平定叛乱途中遇刺身亡,满朝文武噤若寒蝉。唯有身为太子宫官的白居易挺身而出,仗义执言。这一举动不仅未能得到嘉奖,反而招致政敌的疯狂报复。他们以越级进谏和不孝的罪名弹劾白居易,最终导致他被贬为江州司马。正是在这段失意的岁月里,他写下了流传千古的《琵琶行》。
展开剩余62%被贬江州成为白居易人生的分水岭。从此股民之家,他的处世态度从兼济天下转向了独善其身。五十八岁那年,老来得子的喜悦曾短暂照亮他的生活——儿子阿崔的降生让他欣喜若狂。然而命运弄人,这个承载着他全部希望的孩子在三岁时不幸夭折。这一打击彻底击垮了白居易,他在诗中写道:有子不留金,何况兼无子,字里行间尽是绝望。
晚年的到来,给白居易带来了更多的痛苦与孤独。疾病缠身的他常常需要延医问药,诗中门有医来往,庭无客送迎正是其真实写照。在巨大的精神打击下,他开始在府中蓄养歌伎,其中樊素和小蛮最为得宠。但需要澄清的是,这些歌伎并非风尘女子,而是以才艺见长的艺人。
六十六岁时,半身不遂的顽疾找上了白居易。出人意料的是,这位曾经沉迷声色的老人毅然遣散了所有歌伎,连最心爱的马匹也放归自然。看破红尘的他最终选择在香山寺修行度日,用佛门的清净来抚平心灵的创伤。
在生命的最后时光里,白居易写下了那首意味深长的绝笔:事事皆过分,时时自问身。风光抛得也,七十四年春。这首诗看似平淡,实则蕴含着他历经沧桑后的超然。正如他波澜壮阔的一生,从意气风发的谏臣,到明哲保身的隐士,最终成为看破红尘的修行者。这首诗不仅是对自己人生的总结,更是一种历经磨难后的自我救赎。
发布于:天津市迎尚网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